軌道交通是重慶城市發展的重要脈絡,而地下復雜管線曾是其規劃設計的“攔路虎”。昨日,市住房城鄉建委宣布,重慶已成功探索出數字管線平臺在軌道交通規劃設計中的應用路徑,為項目注入“智慧基因”。
過去,軌道交通規劃設計依賴二維圖紙和經驗,面對地下給水、排水、燃氣等密集管網如同“盲人摸象”,常導致設計修改、施工遷改成本增加,延誤工期。今年,重慶推進“提升軌道交通分擔率攻堅行動”,4月起,市住房和城鄉建委組織設計單位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將高精度數字管線數據與擬建軌道車站、線路疊加分析,通過可視化呈現潛在沖突點,優化設計方案,提升規劃設計質量與效率。該應用核心在于數字管線技術與規劃流程深度融合:一方面構建地下管線高精度三維數字孿生體,與bim集成,讓設計人員在虛擬空間“透視”地下,毫米級掌握管線位置、走向、埋深等關鍵信息;另一方面,設計師可直觀評估軌道與管線的空間關系,從規劃源頭規避沖突,優化線路與車站設計,實現科學決策,大幅縮短勘測與方案比選周期。
截至目前,重慶已啟動15條軌道交通前期規劃線路的管線核查,精準標記276個關鍵點位。下一步,將推進更精細化的“軌道-管線關系核實”,以毫米級精度優化設計,排除圖紙階段風險,避免工程延誤與成本增加。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數字管線技術為核心驅動力,助力軌道交通建設。到2027年,重慶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750公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70%;同時實施軌道站場品質提升行動,完善“軌道+公交+步行”換乘系統,讓市民通勤更便捷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