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黨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系統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課題,明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主要任務,明確了城市建設工作的正負面清單和優先順序,把黨對城市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為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實施路徑。吉林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總結過往、開啟新程、勇毅前行,以實干之筆書寫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吉林答卷。
新時代以來吉林城市發展
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新時代我國城市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一串串數據反映的輝煌成績,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與全國情況一樣,新時代以來,吉林省城市工作闊步前行,取得了不少開創性成就。
一是新型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7%提高到2024年的65.76%;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gdp和人口占全省的67%和52%;梅河口、樺甸、大安、延吉、琿春、集安等一批縣城發展特點凸顯。
二是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各地拆圍透綠、還路于民,展現城市治理的民生底色;“城市管理進社區”全覆蓋,建立服務驛站、社區工作站830個;出臺省物業管理條例,1749個棄管小區全部“動態清零”。
三是城市宜居宜業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軌道交通投入運營里程140.8公里,在建里程92公里;供水普及率、污水處理率接近或超過99%,天然氣儲氣能力是10年前的12倍,供熱投訴率顯著下降。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9.34萬套,惠及180萬群眾;改造老舊小區7035個,惠及居民139.8萬戶。
四是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形成體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等要素齊全,歷史建筑數量是10年前的4倍。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煥新開街、好評如潮,成為深受群眾和游客喜愛的“親民大街”;人民廣場時隔22年重新開放,承載著長春人記憶的城市“老地標”煥發“新生機”。
五是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大幅提升。全省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增長7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黑臭水體提前2年動態清零。
黑臭水體治理:遼源市仙人河景觀帶
經過十多年的接續努力,一幅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圖景在白山松水間鋪展開來,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新起點上奮力推進吉林
城市高質量發展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擘畫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宏偉藍圖。全省全系統將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結合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苦干實干加油干,加快提升城市人居品質,大力提高城市韌性水平,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推動城市綠色智慧發展,為奮力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作出更大貢獻。
(一)聚焦多樣化、精細化,加快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建立“城市體檢—更新規劃—單元(片區)策劃—更新項目庫—年度更新計劃”實施機制,一體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加大力度改善人居環境,讓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一是健全住房供應體系。解決城鎮戶籍住房和收入“雙困”家庭住房問題。推進城中村改造,建立城市危舊房動態核查鑒定機制,探索原拆原建、購買存量商品房安置等改造方式。建立“好房子”示范項目庫,舉辦“好房子”設計大賽,落實“好房子”實施方案、建設導則和評價導則。
二是加快老舊小區改造。聚焦為民、便民、安民,建立“體檢診病、改造治病”機制,全面提升居民小區居住環境、設施條件和服務功能。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各方參與的老舊小區低成本、可持續治理模式。
老舊小區改造:長春市田家大院改造后全景照
三是建設完整社區。構建5~15分鐘生活圈,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補齊養老、托育、商業網點等服務設施,推進“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建成更多兒童友好、青年成長、老人幸福的“全齡友好”社區。
四是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堅持中心城區留白增綠、拆圍透綠,統籌建設口袋公園、城市綠道,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加強城市污水管網、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改造升級,建立健全防止返黑返臭長效機制。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實施城市建筑垃圾常態化專項整治。
城市生態修復:四平市西湖公園
(二)落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構建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以實際行動保障群眾獲得穩穩的幸福。
一是加強房屋安全管理。探索建立房屋體檢、房屋安全管理資金、房屋保險等制度,深入開展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大跨度結構場所排查整治、城市圍擋專項整治。加強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建立“一項目一檔案”數字追溯平臺,實現工程質量全生命周期責任可追溯。
二是強化燃氣安全管理。已排查老舊管道實現動態清零,新增隱患管道即增即清。開展瓶裝液化氣企業安全綜合評估,加大兼并重組和提升改造力度,提高充裝、配送、安檢等環節全過程監管水平。實施“一棟一專員”“一戶一專員”等制度,推動燃氣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
三是提升城市內澇治理能力。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消除易澇積水點。提升長春市、延吉市國家級、省級移動排澇救援基地能力水平,建好用好吉林市、通化市、松原市、延吉市四個應急救援分基地。
(三)注重以用促保、活態傳承,切實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讓城市更具特色、更有品位,成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支點。
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一是保護歷史文化。充分挖掘吉林紅色文化、冰雪文化、工業文化資源,豐富保護名錄。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嚴查拆除老建筑、遷移砍伐大樹、新建“古鎮”等行為。按照“百年標準”,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更新改造和活化利用。
二是活化老舊街區。挖掘歷史文化和地理特色,打造一批精品街道、城市客廳、創意園區等活力街區。聚集長白山人參、梅花鹿、木耳、吉林大米、中草藥等特色資源,將街區打造成為展示吉林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和交易吉林特色產品的重要平臺。
三是加強城市風貌管理。強化城市設計對城市功能業態、建筑強度、空間環境、形態色彩等的指導和管控作用,保持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落實新時期建筑方針,加強建筑設計管理,充分體現吉林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四)聚焦內涵集約、治理增效,推進城市綠色智慧發展。順應科技大變革時代的要求,以科技創新推動城市發展,以城市發展支撐科技創新。
一是推廣綠色建筑。落實《吉林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大型公共建筑和國有資金投資建設的公共建筑要全面建成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動態更新全省綠色建材產品庫、政府采購綠色建材產品推薦目錄,不斷擴大政府采購綠色建材政策實施范圍。
二是推行智能建造。開展智能建造試點示范行動,加快推進建筑機器人在生產、施工、維保等環節的應用。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筑和裝配式裝修在“好房子”建設過程中的應用。
三是推動智能監管。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和智能化管理,增加布設“管網哨兵”、智能表具等終端物聯感知設備。2027年年底前,各市縣建成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對燃氣、供水管網等運行狀況實現實時監測、及時預警。
四是創新城市智慧治理。與“接訴即辦”平臺建立響應機制,落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快速處置群眾反映問題。推動社區代管小區向業主自治和專業化管理過渡,打造一批“黨建引領機制完善、業委會(物管會)運行規范、物業管理服務規范高效”的示范小區。統籌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生命線監管平臺,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一網統管”。
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進一步凸顯了城市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也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作為城市工作前沿陣地、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作為城市工作排頭兵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這是歷史的機遇、時代的眷顧、人民的需要。在新的起點上,吉林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部署,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知重負重勇擔當,唯實唯勤勇爭先,以創新的思維,用改革的辦法,靠務實的作風,讓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擘畫的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宏偉藍圖成為白山松水間的壯麗圖景,奮力推動吉林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